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理财教育“课”不容缓

理财教育“课”不容缓
Financial literacy "lessons" cannot be postponed
Zaobao opinion piece, english translation to follow...
------------------------------------------
陈迎竹

房市热闹滚滚,股市谁也看不准,退休、年金和公积金又都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这许多现象其实都涉及一个全民应该学习、但学校却并未重视的理财教育问题。

理财教育不被视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不独新加坡如此,以先进国为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到2003年才开始探讨普及理财教育(financial literacy)的问题。

它在2005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澳洲受访者有67%表示了解复利概念,但要应用复利做计算时,事实上只有28%做得到;英国受访者有许多陷入财务危机而不自知;加拿大人则认为选择正确的投资比看牙医还紧张。

理财工作不能完全交给别人
在信息充裕的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大众传媒渠道中,毕竟还有耳濡目染的机会,人云亦云久之也有点概念。本地社会相形之下,信息不够普及,李光耀资政十年前就说过,新加坡金融界的“小道消息”不如香港,影响了市场的反应速度。

十年来,业内在这方面或许已有改善,但在老百姓层面,对理财的观念显然仍很贫乏,从不时在媒体出现的对金融机构的投诉就可见一斑。

理财就是个人财务的管理,不被列入正规教育的结果,是许多国人,不管受教育多寡,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运作能力,乃至理解能力。

现在既然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金融商品日益多元复杂化,就像学者曾渊沧所说的,有一堆金融工程师专门在设计各种各样的投资工具,而显然其中细微与复杂的计算,莫不都站在所属金融机构的利益出发。

许多人在银行排个队,就被“顾客关系经理”游说,在无法深入理解自己所需的情况下,签下各种各样的投资商品。

在市道好的时候,皆大欢喜却不知何时应该下马;遇到市道逆转,受了内伤却可能已经找不到该有的“顾客关系”了。所以不少买了许多年的金融商品,到头来却发现白忙一场,即使不亏也没有满意的收获。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完全把理财的工作交给别人,一些人上巴刹买一袋青菜还得随时看紧,却在大把钱交给金融机构以后不闻不问,态度上还真是“青菜”得很。

于是,我们大多数人民的理财方式,过去莫不以公积金为依归,外加一点银行定期存款,买股票则与其说投资,很多人其实更像在赌博。

而相信还真的有相当多人认为遍布全岛三百多家的投注站是政府提供的理财便利店,生财之道多的是:多多、马票、大彩、足球,还有层出不穷的玩法,连老阿伯都会对着电脑荧屏看积分。

媒体时而免费配合赌博公司大事渲染中大奖者的故事,也更让小老百姓坚定“投注理财”的信念。

学校课程必须实际而有趣
传统教育观主导下的学校,功能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就业准备和职业训练甚至企业精神的培训,就是还没有把个人财务管理的行为与知识视为要务。

然而既已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了解这是个不能依赖一份工作做到老的时代,曾经定期提供退休储备的公积金,忽然发现都不够用了,对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说,理财更成了一种必须终身持续的习惯。

现今社会上的理财知识多仰赖大众媒介,但是对受教育不高的人来说,往往可望而不可即,有心学习也缺乏系统,因此,因应时代的变迁与需要,理财教育更应该和两性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一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

我认为学生在13到18岁之间,不管进入什么学校,都必须接受理财课程。理财事实上是一门牵涉面极其繁杂的知识,从复利的概念到投资工具、金融商品的种类,从风险的计算到金钱运用的选择,从财富的意义到面对金钱的态度,从具体细致到抽象概念。

课程可在几年的时间里传授,由浅入深,不必考试,但课程规划必须实际而有趣,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金钱是人一生所需,大多数人一生所求,许多人穷其一生营营役役仍捉襟见肘,但正规教育却不把它纳入课程,冀望人民离开学校以后靠自己的接触去学习,是现代社会的虚矫与错误。

从小提供长期而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训练,对国民成年以后养成理财习惯至关重要。人民有能力理财,国家才能彻底摆脱国富民贫的窘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财课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比物理化学几何代数重要得多了。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

No comments: